操作

分享

评论

0

解读大班章茶区之坝卡囡

2020-08-12 


茶寨名:坝卡囡

曾用名及别名:巴卡囡、巴卡诺

名称来源:“坝卡囡”系傣语地名,“坝”即坝子,“卡”即荒凉的,“囡”即小,坝卡囡,意即为“荒凉的小坝子”

所属村委会: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

民族:拉祜族

语言: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文字: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但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但现在年轻人大多习汉文。

海拔:1650米

常住人口:55户,267人

古茶面积:全村拥有林地24587亩,其中古茶园占有1000余亩,但古茶树间距较大,棵树尚未统计,树龄多在200年以上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辖一个县级市、两个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其中勐海县又被称作“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著名的“茶王”老班章就位于勐海县的布朗山古茶区。

布朗山乡的班章村委会下辖五个自然村: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和巴卡竜,被称作“班章五寨”。其中,老班章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有普洱“王者”之称,而其他四个寨子或多或少都和老班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环境、茶叶风格都极其类似。

“班章五寨”可以算得上是整个勐海茶区的“明星产区”了,这五个寨子几乎囊括了布朗古茶山最核心的优质产区“大班章茶区”一半以上的古茶资源。“班章五寨”里面有一个寨子很有特点,与其他四个寨子苦茶、甜茶都有分布不同,所产茶叶全部为大树甜茶,这个较为特别的寨子叫坝卡囡。?

拉祜族:与葫芦伴生的爱茶民族

大班章茶区的“班章五寨”其中老班章、新班章是哈尼族的分支爱伲人村寨,老曼峨是布朗族村寨,而余下的坝卡囡和巴卡竜则为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查阅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县志》可知,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和西藏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大约在公元750年至850年后来逐渐南迁,曾在丽江、大理、楚雄、普洱一带居住,南宋大理国时期迁入澜沧和西双版纳。其服饰也很好的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拉祜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之一,原生村社、母系大家庭、双系大家庭等社会特征在20世纪末仍有遗存。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至1990年又先后成立了孟连、双江、镇沅三个拉祜族等多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单一拉祜族自治县,那是美丽的拉祜山乡,人间的世外桃源,也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拉祜族也常自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他们以葫芦为图腾,来到拉祜族的村寨,寨门、服饰、农具、乐器、用品处处可见葫芦的印记,拉祜族传唱至今的创始史诗《牡帕密帕》记载,至高无上的厄莎神,创造了天地日月,创造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籽,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才有了拉祜族。在过去茶叶还不值钱的时候,拉祜族多以农耕和狩猎为生,传统上成年男子出门身上至少带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笙。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葫芦保存籽种,表示五谷丰登;饮用葫芦水,表示健康长寿;房屋、生产工具、衣物等有葫芦标志,表示吉祥如意。

拉祜族与普洱茶的渊源也是非常久远的,勐海县的勐宋、勐住、布朗山等茶区的拉祜族村寨都拥有着数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其中部分是布朗先民“古濮人”栽培的,也有一部分是迁徙至此时拉祜族先辈种下。所以,拉祜族与布朗族、爱伲人一样,也是一个擅于种茶、喜爱饮茶的民族。勐海茶区除了布朗山大班章茶区的坝卡囡、巴卡竜两个拉祜族寨子之外,更多的拉祜族人聚居在与布朗山接壤的贺开古茶山,贺开村委会的9个村民小组中,班盆老寨、班盆新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这6个村寨都是拉祜族寨子,另有曼贺勐、曼贺纳两个傣族寨子,一个广冈哈尼寨子,可以说贺开村委会是以拉祜族为主体的村委会。

大班章茶区拉祜族的传统饮茶方式

西双版纳州的拉祜族分布很广泛,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域的拉祜族饮食、服饰、风俗等已有了些许差异,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差异正越来越明显。比如布朗山的拉祜族、贺开的拉祜族、景洪大勐龙和勐海勐阿的拉祜族虽然同属于拉祜纳(黑拉祜),但布朗山和贺开的拉祜族的衣饰却有着很多布朗族的元素,这是由于和布朗族混杂聚居,彼此影响的结果。


而在语言交流上,布朗山和贺开的拉祜族都可以与大勐龙的拉祜族自由交流,但与勐阿拉祜族交流就比较困难。坝卡囡属于布朗古茶山的大班章茶区,这里的拉祜族与贺开的拉祜族都受到了当地布朗族、爱伲人相当大的影响,对茶有着近乎敬畏的理解。

布朗山大班章茶区的拉祜族聚居区域,不光盛产普洱茶,而且茶叶品质在整个布朗山都首屈一指。坝卡囡的拉祜族本身非常喜爱喝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动之前,晚上回来之后,喝茶是他们自小养成的习惯,更是一大趣味。布朗山一带的拉祜族有谚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

和布朗族的酸茶、傣族的青竹茶和哈尼族的土锅茶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饮茶的方式一样,拉祜族也有着自己本民族最传统的饮茶方式,常用来待客的有三种: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饮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烧茶,所用茶叶不是纯芽头,而是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整枝采下,然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会给客人喝,以示无毒无害,客人可以放心喝茶。

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茶方法,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人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适宜,这种烤茶汤水香气足,味道浓烈,饮后提神非常明显。最后一种是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些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再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经过了一定的发酵,汤水略有苦涩酸味,但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坝卡囡的古茶树特点及其分布

整个大班章茶区的寨子相聚都不太远,坝卡囡寨与新班章寨交界,离老班章寨也不算太远,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随着润元昌“大班章一号”的上市,大班章概念也越发火热,使得许多普洱“发烧友”张口必提大班章,一时间关于大班章各个寨子的误传也出现了许多。

比如市面有种普洱茶产区特点划分说法:班章苦,思茅淡,临沧涩,易武柔。后三项先撇开不谈,单说“班章苦”,有许多茶友认为整个大班章茶区以老班章、老曼峨为中心都是苦茶的产区,其实不然。大班章茶区所在的布朗古茶山,当地茶农普遍习惯将茶叶分为甜茶和苦茶两种,老班章并不是苦茶,而是被归为甜茶类。

不单当地茶农将老班章划为甜茶类,茶商、资深茶人大都认可“老班章属甜茶系的代表”,不是以苦涩见长的。虽然我们也发现了老班章古茶园中有着类似老曼峨苦重的茶树,但这是为数极少的个体特例,在老班章整体风格中,可以忽略不计。坝卡囡的古茶树全部是甜茶大树,所以特点表现非常接近老班章,可以说比新班章的香气、甜度等方面都更类似。与老班章相比,坝卡囡只是厚度不够,饱满度稍有不如,香气、回甘、喉韵都神似。


坝卡囡的甜种茶树与布朗山其他寨子的甜茶不太一样,比如老曼峨的甜茶,多是近几十年栽种的茶树,受原先苦茶无人问津所影响,当地村民采取有性繁植的种植方式育苗,才种植了不少甜茶树,以增加茶叶的销量。

但随着老曼峨“苦名”远播,其苦茶反而更受追捧,渐渐甜茶便疏于管理,甚至有些挖掉了事。而坝卡囡的甜种茶树却多是树龄超百年、树干明显的大树,三五成群的分布在寨子附近的山坡上,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紧连大森林。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当原始,海拔高、日照足,雨水均匀,加上布朗山肥沃的红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有人说,在云南做普洱茶,不读懂布朗山,不能算真正的茶人;换言之,在布朗山做班章茶,如果不吃透大班章的村村寨寨,也不能算真正的班章茶人。而坝卡囡,就是大班章茶区十数个产茶寨子中独具特色的拉祜族寨子,大树茶几乎都是甜茶种,属于大班章茶区的“清秀”型,最典型的对比是粗壮型的新班章茶。如果把新班章茶比作《天龙八部》中雄壮无匹、霸气厚重的乔峰的话,那么坝卡囡的茶就是儒雅清秀、细腻温和的段誉。坝卡囡的大树甜茶,香浓韵足,协调细腻,条索如果刻意加工的话,外观几乎可以和老班章以假乱真,不亲身试喝根本无从分辨。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