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被历史尘封的勐库红茶发酵史

2020-06-24 

红茶,因其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是中国的历史名茶,属发酵茶,起源中国明朝,深受海外人士喜爱。红茶制作工艺先进,数据显示红茶中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有益成分。红茶价值极高,可缓解疲劳,利尿,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红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祁门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主要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

红茶-祁门红茶

红茶-正山小种

红茶-金骏眉

红茶-滇红

在所有的茶类中,香甜柔美的红茶可以说是最具口感包容性的茶类,深受东西方人的喜爱,并在欧洲衍生出精致的下午茶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级的茶饮。

放眼全球红茶产地很多,作为以大叶种红茶著称的云南“滇红”,在“挑剔”的国内市场深入人心,这个优秀的茶品过去是怎么样诞生并一步步走到今天呢?

1938年,云南红茶诞生

1610年后,中国红茶开始了对西方长时间的出口。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政局动荡,红茶出口骤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振兴中国的红茶产业,提高红茶出口量,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的冯绍裘先生接到一纸调令,来到云南凤庆设点组织试制红茶,并创制出了“滇红茶”。为了制出口感上佳的红茶,冯绍裘曾多次到交通不便的勐库产区收茶,甚至购买勐库大叶种的茶籽在凤庆育种,以求得到上好的红茶制作原料。

50年代:红茶技术推广

据记载,为了提高红茶生产量,1956年凤庆茶厂组织推广红茶技术,临沧多个地区都派人前往学习,先后在双江、云县、耿马等地设立了技术站。

70年代:制茶机诞生

到了70年代,红茶制作机械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津乔精制厂内保留的上世纪红茶制茶机

80年代:勐库对滇红的贡献

进入80年代,机械化生产更加普遍了。凤庆产和集散的滇红因其品质上佳而广为人知,但整个云南红茶的发展是地域化的,滇西南很多地区的红茶一直以来都为滇红的出口默默地做着贡献。

1981年,津乔茶厂也在晒青茶(生茶)、蒸酶(绿茶)制作传统中,加入了红茶生产任务。津乔茶厂前身是国营勐库华侨农场茶厂,是70年代建设,用于安置从越南返回的部分侨民,并给他们提供工作。

勐库华侨国营农场老厂房和厂里部分以前的红茶制茶机

在当时,国家有明确的生产要求,而出产红茶是临沧茶区的主要任务。幸运的是,部分拥有30余年红茶制作经验的师傅,迄今依然在津乔茶厂工作,为此积累下非常宝贵的红茶工艺经验。

被深藏的勐库大叶种红茶

加工制作凤庆滇红的原料为凤庆大叶种,而凤庆大叶种与勐库大叶种有亲缘关系,据说也是来自勐库大叶种的引种,再经过多年的优选培育。拥有更优质资源的双江勐库为何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勐库大叶种

首先是交通限制。双江更靠近祖国边疆,山区面积占96%,邦马山与马鞍山最高海拔都超过3000米,两条大山脉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形成了两个天然屏障,交通问题成了一大难题,再加上双江教育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1939年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决定把茶厂建在交通便利且教育文化发展相对先进的凤庆。

新千年以后,临沧产区勐库产的普洱茶知名度越来越高,追捧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不愁销路,勐库大叶种制作普洱生茶成为了最佳效用,人们也逐渐忘记了勐库地区制红茶的那段过往。

不论是计划还是偶然,勐库红茶都成为了不可忽略的美妙滋味。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多样发展,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历史的重拾和对经典的不同诠释,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怀。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相关标签:红茶勐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