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CQingcheng Mountain^ "丈人山"的今名。

万年寺〔Wannian Temple〕 寺名。位于四川峨眉山 观心岭下。建于晋,几经兴废,今寺为1953年重建。清嘉 庆《峨眉县志-食货-茶法》:“按峨邑原来产茶,自峨山万 年寺以下一路山地,多系茶山。皆园户采摘,于市上发卖, 历来设官经理。”

茶史部

上清峰CShangqing Peak〕山名。位于四川名山蒙山。 清雍正《四川通志-物产》雅州府仙茶:“名山县治之西十 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岭,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 名曰上清峰。"峰顶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 茶处。”相传汉代僧吴理真亲自种茶七株于此,历代碑刻及 清《蒙顶茶说》均有记载。

茶史部

尔雅台CEryatai^ 台名。茶事古迹。位于四川乐山 市境内的乌龙山上。清嘉庆《四川通志》:“尔雅台,在乌龙 山寺左。相传郭璞注《尔雅》于此。”郭璞(字景纯)(276? 324)所著《尔雅注》保存着关于“茶”的最早训释资料。

茶史部

邛州〔Qiongzhou〕 旧州名。南朝梁置,1913年改为 邛峡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邛峡、大邑、蒲江等地。清嘉庆 《邛州直隶州志》:“按《茶经》临邛有火前、火后、嫩绿黄 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 以邢姓制造得名也。《九域志》有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 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 入贡。俗名砖茶。"邛州产茶地方,明时传为十八堡,民国 《邛峰县志-方物志》指出:“其实邛州产茶之地,何止十八 堡……西南北诸山,处处产茶。"现邛峡县产“文君嫩绿"茶, 为四川省

茶史部

汉州CHanzhou^ 旧州名。唐置,1913年改为广汉县。 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广汉、绵竹等地。陆羽《茶经?八之 出》注:“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广汉赵坡茶, 与峨眉白芽、雅安蒙顶并称珍品。但至清代,如《汉州志》 所说:“今州属无茶,亦不详赵坡名。"几近绝迹。民国《绵 竹县志-实业》:“县北马跪寺青龙、白虎二地,茶产甚佳, 其汉王场及西山所产亦多。"现产茶不多。

茶史部

名山 ?〔Mingshan Mountain〕亦称"金鸡山"。山 名。在今四川名山城西部。陆羽《茶经》:“雅州百丈山、名 山"产茶"与金州同也"。?〔Mingshan〕县名。西魏置蒙 山县,隋始改名山县。明正德《四川志》:“雅州:名山蒙顶 茶。俗谓蒙山顶上茶即此也。”

茶史部 | 名山

金鸡山〔Jinji Mountain〕 即“名山”。

茶史部 | 金鸡山

西山(2) CXishan Mountain^ 山名。位于四川神泉 县(今安县)西部。陆羽《茶经》“神泉县西山产茶"。

茶史部

百丈山CBaizhang Mountain〕 山名。位于四川名山 东北部。民国《名山县新志-物产》:“茶,全县皆产,其产 青衣、大幕两流域者,曰西山茶;百丈、延镇两流域者,曰 东山茶。"参见“名山"。

茶史部

至德寺〔Zide Temple〕 寺名。位于四川彭州境内。陆 羽《茶经?八之出》:“剑南以彭州上。”注:“生九陇县马鞍 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清《读史方舆纪要》:“彭县 西三十里有至德山,一名茶笼山。"传唐代有释罗僧住茶笼 山,可能建有以至德山为名之禅寺。

茶史部

武阳〔Wuyang〕 旧县名。汉置武阳县,唐改彭山,即 今四川彭山。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的记载。晋 《华阳国志-蜀志》也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自西汉 始,即为我国蜀地茶叶产销中心。

茶史部

昌明CChangmingJ 旧县名。唐置县,今属四川江油。 现随彰明并入江油。《茶经-八之出》注:“绵州……其西昌、 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

茶史部

南中CNanzhong^ 地名。傅巽《七诲》:“蒲桃、宛 奈、齐柿、燕栗……南中茶子。"辖区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 南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为中国早期产茶区域之一。

茶史部

南安〔Nan,an〕 旧县名。《水经注-江水》载:南安 县,“即蜀王开明故治也"。西汉巨富邓通即蜀郡南安人。今 属乐山市。晋《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清嘉庆《乐山县志-杂录》:“茶为蜀中郡邑常产,凌云沙坪 初春所采,不减江南。"民国《乐山县志-区域二》:“鹰嘴 岩,距城五里盐关左焉,岩之后山为茶山,旧产茶,唐卢士 堤名之曰茗冈山。"

茶史部 | 南安

泸州CLuzhouD 州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 “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汉属江阳县,南朝梁改置泸州, 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泸州市部分地区。民国《泸县志》: “大南山,周数十里,产茶最盛。"

茶史部

青城CQingchengD 旧县名。北周置清城县,唐改青 城,故治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四十里。陆羽《茶经?八之 出》注:“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 末茶。”

茶史部 | 青城

眉州CMeizhouD 旧州名。南朝梁置青州,后魏改眉 州,唐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洪雅、青神等县。 宋以后缩小,1913年改眉山县。陆羽《茶经?八之出》注: “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与润州同。"五代毛文锡《茶谱》: “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茶饼法。其散者,叶 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清乾隆《丹棱 县志》:“茶俱产西山总冈至盘陀,蜿蜓数十里,民家僧舍种 植成园。"民国《眉山县志-土产》:“西南三峰山产茶,可 比蒙产,故《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

茶史部

神泉CShenquan^ 旧县名。隋置;今已并入江油市。 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绵州“其西盲、,昌明、神泉县西 山者并佳产茶在唐时即有名。

茶史部

峨眉 ?CEmeiD县名。在四川乐山西部青衣江流域。 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峨眉县:茶,春前者佳。"? CEmei Mountain^山名。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有山峰相对 如峨眉,故名。清康熙《峨眉县志》:“茶,产峨山者佳。"今 为名茶“峨蕊"和“竹叶青"产地。

茶史部

棚口 CPengkouD 地名。亦名“娜口",位于今四川 彭州。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 棚口,与襄州同。"棚口有茶城,在原棚口县西北十五里,产 茶多。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蒲村、堀口、灌口,其 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有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茶史部

堀口 CPengkouD 即“棚口 "。

茶史部

绵州CMianzhouD 旧州名。西魏置潼州巴西郡,隋 废郡改潼州为绵州,民国改绵阳县。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四川 罗江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陆羽《茶经- 八之出》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 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民国《绵 阳县志》:“其称绵州者,乃绵州旧属之却安县及西昌、昌明、 神泉诸县,皆产茶之地。今绵阳境内泰树无有,民国初年, 经实业所长叶春芳购茶种数担种之,生不数棵……再广种 植,或有畅茂蕃衍之一日。”

茶史部

彭州CPengzhouD 旧州名。梁属东益州,唐置彭州, 辖境相当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陆羽《茶经-八之出》:“剑南 以彭州上。"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 为四川省古时重要产茶地。

茶史部

蜀州CShuzhouD 旧州名。唐置,宋升崇庆军,1913 年改为崇庆县。辖境约为今四川崇州、都江堰市等地。五代 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 横源雀舌、鸟精、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 清光绪《崇庆州志》:“州西横远镇万家坪山中产毛尖茶…… 即古横源也。"《崇庆县志》:“白茶之美者,产味江之龙石崖, 其干独红,味为较胜。"又清光绪《灌县志》:“今则谷雨前 嫩芽之有毛者称良,然不易得,有贡茶故也。"灌县即今都 江堰市,又有沙坪茶,明代杨慎谓之“绝品

茶史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