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CTea custom〕 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 长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 同行业,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因此,茶俗具有地域性、 社会性、传承性、播布性和自发性,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 信仰、游艺等各个层面。茶俗名目繁多,从不同角度可划分 出不同类别:以民族划分,每个民族大都有各具民族特色的 茶俗。以地域划分,粗而言之,有南北不同;大而言之,可 分为东南、西南、

茶俗部

以茶会友 CBe on friendly terms by tea^l 传统茶俗。 即用茶招待友人,或是朋友聚会品茶清谈,以交流思想、增 进感情。唐宋以来,名人雅士常以茶与好友欢聚。唐代名臣、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等曾在月夜啜茶,挚友抒怀,留下《五言 月夜啜茶联句》。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与好友秦观等 游惠山,以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煮茶。明代朱 权主张托志释道,以茶会友,所著《茶谱》云:“凡鸾俸鹤 侣,骚人羽客,皆能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 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

茶俗部

茶风出塞 CTea custom spread beyond the Great Wall J 唐代饮茶风尚渐由南方向塞外西北各地的传播。唐代封 演《封氏闻见记》:“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 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处回纥入朝, 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茶俗部

三茶六饭 CThree times of tea and six times of meaD 茶话俗语。形容待遇周到茶饭周全。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 梅》第十二回:“照顾你一个钱,也是养身父母,休说一日 三茶六饭扶持着。……”又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 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里。”古时三茶六饭 是形容生活富足,吃喝齐全之意。每天能享受到三遍茶、六 餐饭。

茶俗部

茶会(2)〔Tea meeting〕 社会活动。?古时聚会饮 茶,同时论佛谈玄,多在新茶开始采制之后举行。唐代武元 衡《资圣贲法师晚青茶会》诗云:“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 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后来的茶话会,不限于佛门,但仍保持这种“饮、“谈”的传统。?旧时商人在茶楼 中边饮茶边商谈生意的聚会。各种行业的商人,一般都在固 定的茶楼聚会。上海、宁波一带最盛。?社交性集会。因主 要用茶水、果点招待宾客而得名。

茶俗部

茶话会(2)〔Tea party〕 以茶和茶点为媒介的社交 活动。众人聚会,共享茗趣,同时进行各种问题的研究与探 讨。系古代茶会的遗风。现今社交活动和座谈讨论常用这种 方式。

茶俗部

阳羡茶会CYangxian tea meeting!) 在阳羡茶区举行 的名茶盛会。今江苏宜兴古称阳羡,所产“阳羡茶"为唐时 贡茶。浙江长兴顾渚与阳羡交界,所产茶亦称“阳羡茶”,又 称“顾渚紫笋茶”,亦为贡品。每岁入贡前,常州、湖州两 太守都要到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邀请社会名流大办 茶宴,品评贡茶质量,世称阳羡茶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遥闻 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 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茶俗部

太学生茶会 CTea meeting of ancient imperial college students〕 流行于北宋太学生间的社交活动。北宋朱或 《萍洲可谈》卷一载:“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 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

茶俗部

无我茶会(1) CWuwo tea meeting〕 茶艺活动。20世 纪80年代初兴起于中国台湾,后流传到韩国、日本等地。90 年代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福建武夷山市都举办过这种 茶会。“无我”原为佛教语,谓世界上不存在实体的自我。提 倡“无我"即要消灭人们的一切妄想,达到清净境界。“无 我"也可作“忘我"、“无私"解释,茶会以“无我"命名, 意在达到“德行修养至善”,提倡和平友好,以茶会友。无 我茶会程序为:按照约定抽签入座,不分尊卑,一律席地而 坐,围成一圈,自带茶具、茶叶、热水,人人泡茶,人人奉

茶俗部

中甸茶会CZhongdian tea meeting〕 云南中甸地区藏 族未婚青年自发举行的赛歌晚会。中甸藏语称茶会为“扎 礼”,意为请喝酥油茶的聚会。一般在节日或农闲举行,参 加者为未婚青年男女。聚集时,主人在火塘边备有酥油茶和 糯米酒,边唱边喝。先唱寒暄歌,后唱情歌。双方连歌,接 不上者为败。茶会上,交际语言委婉谦和,体现藏族人民谦 逊好客的美德。通过茶会开展社交活动,引来幸福美满的婚 姻。

茶俗部

茶宴CTea feast〕 亦称“汤社”、“茗宴”。用茶宴请、 款待宾客。此风最早可溯及三国时代。《三国志?吴书?韦 曜传》:“(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 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韦)曜素饮酒不过二 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莓以当酒,至于宠衰, 更见逼强,辄以为罪。”这是以茶代酒的发端。参见“以茶 代酒"。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 将军谢安尝欲诣纳(拜访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 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 陈盛馔

茶俗部

汤社CTea feast〕 即“茶宴"。出自和凝以茶结社的 故事。和凝(898?955),五代词人。宋代陶谷《苑茗录》载$ “和凝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汤 社”。

茶俗部

茗宴CTea feasts 即“茶宴"。

茶俗部

饮茶二十四时宜〔Twenty-four optimum time for tea drinking〕 品茗环境需求。明代许次纾《茶疏-饮时》谈 及下列二十四种情况为适宜饮茶时间:“心手闲适,披咏疲 倦,意绪梦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 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 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几辈斋馆,清幽寺 观,名泉怪石,'这也是时人认为饮茶的最佳心趣。

茶俗部

茶事三欲 CThree essentials for tea matte。 饮茶技 艺。明代陈继儒《眉公杂著-太平清话》载:“采茶欲精,藏 茶欲燥,烹茶欲洁。”即茶事三欲。又言饮茶时:“一人得神, 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说明品茶的妙趣。

茶俗部 | 茶事

茶令(2) CTea game〕 茶会上所行的辞令,以助茶兴。 由一人作令官,令在座者依令而行,失误者受罚。宋代王十 朋《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云:“搜我肺肠茶著令。”自 注:“予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 不通者罚。”

茶俗部

茶礼仪CTea courtesy^ 敬茶的礼节仪式。可分为宫 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多种 类型。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 茶。所用茶具华贵,以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 “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清代各级官府和官 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茶 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 很普遍。中国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常见于婚丧 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 不同,礼仪内容

茶俗部

清宫茶制〔Tea stipulation in the imperial court of Qing Dynasty^ 清代宫廷茶规。满族从东北入主中原,继 承明代宫制,吸收汉族饮茶习俗,完善了清宫廷茶制。乾隆 三十四年(1769)修成《国朝宫史》一书,在“宫制,,一章 中,对御茶房作了定编定员:“御茶房:七品执首侍首领三 名,八品侍监首领四名,太监四十五名。"皇帝和皇太后有 各自的御茶房,皇子皇孙娶福晋后也设专用茶房。今故宫中 可见御茶房故址。茶库里有各地进贡的名茶,茶类繁多,质 量上乘。如浙江省须年交

茶俗部

IB茶果CGrant tea by emperorD 宫廷茶礼。唐、宋 时代帝王常赐予大臣茶与果品,以示恩宠。唐代白居易《谢 恩赐茶果等状》:“赐茶果梨脯等。”《宋史-真宗纪》:“上召 见隐士郑隐、李宁,赐茶果束帛。”清代高士奇《天禄识余- S&茶果》:“金銮旧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 殿茶果。”亦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或重大庆典活动。宋代宋 庠《元宪集》卷二十七《赐契丹国信使茶药诏》:“肃持命节, 祈达朝言。冒暑于行,念劳方久。夙宵良苦,调卫宜先。特 申药茗之颂,参资汤液之品。祛烦蠲疾,尚谅眷怀

茶俗部

分茶〔Fen elm〕 ?烹茶待客之礼。唐代韩翊《为田 神玉谢茶表》:“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好客,才有分茶。” ?宋人沿袭唐人习俗,煎茶用姜、盐,不用者则称分茶。胡 屈燔液泊隐从话》前集卷四十六记北苑贡茶云:“分试其 色如乳,平生未尝曾啜此好茶。”?泡茶游戏,亦称“茶百 戏”。流行于宋代,帝王与庶民都玩。玩时“碾茶为末,注 之以汤,以笑击拂",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北宋陶谷 《苑茗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 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

茶俗部

茶百戏CTea garnet 即“分茶?"。

茶俗部

分茶店CTea-serving shop〕 即"分茶?"。

茶俗部

茶禅一味〔Same sense in tea and buddhism〕 佛教语 汇。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原系宋代克勤禅师 (1063?1135)书赠参学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收藏于日本 奈良大德寺,后成为佛教与民间流行语。佛教僧众坐禅饮茶 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 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 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唐代陆羽曾在寺 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经》记载的“煎茶法” 即源于丛林(佛教僧众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

茶俗部

品茶议道 CTalking over the taoism with tea tasting〕道教习俗。道教被视为“中国的根柢"(鲁迅语),对中华民 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产生过重大影响,开创之初融纳巫术、神 仙方术、儒家伦理、黄老之学于一体。史籍关于道教与茶的 记载早于佛教,魏晋之际的《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 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 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贻, 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 入山,获大茗焉。”《太平御览》卷八

茶俗部 | 品茶 品茶

禁酒倡茶 CPromote tea drinking instead of wine〕 伊 斯兰教教规之一。伊斯兰教戒律森严,禁止饮酒。中国西北 地区的穆斯林主食牛羊肉,茶能去油腻和补充必需的维生 素,故成为当地的日常必需品,饮奶子茶、香料茶、酥油茶 等蔚然成风。伊斯兰教国家均有饮茶禁酒之风习。参见“伊 斯兰教与茶

茶俗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