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保护CTea plant protection^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后,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害虫。西 周时期害虫始有专门名称。食叶的虫称“滕"、食根的虫称 “疆",蛀茎的虫称“贼",食心的虫称“螟"。防治措施主要 是人工捕捉。春秋战国时期,虫已和水灾、旱灾等并列为 “五害”之一。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盛行,虫害被说成是 天意对人的儆戒,东汉王充曾予以驳斥。王充《论衡?商 虫》:“虫以温湿生也",指出虫害发生与温湿度等客观环境 有关。这是关于害虫防治方面最早出现的唯物论观点。从汉 代起

植保部

茶树病害CDiseases of tea plant〕 世界上已记载的茶 树病害有140多种,中国有近100种,其中包括10种非侵 染性病害。茶树病原物有501种,其中真菌356种,细菌和 类细菌6种,病毒和类菌原体3种,藻类1种,地衣苔薛37 种,寄生性显花植物17种,线虫81种(其中为害细根的腐 生性线虫44种)。各茶区发生的病害种类和程度与种植茶 树的历史、气候条件有关。中国茶树病害的种类与日本、俄 罗斯、越南、格鲁吉亚等相近。以温暖多雨的西南、华南茶 区发生的种类为多而重,江北茶区的种类少而轻。茶

植保部

态环境,病害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并出现新的种类。管理 粗放,树势衰退,促使地衣苔葬病和煤病的发生,大量施用 氮肥,叶片组织柔软,促使叶病的发展;种植方式由丛栽向 条栽发展,改变了茶园微气候条件,助长了病害的传播蔓 延,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推广无性繁殖后,茶苗根结线 虫病得以滋生,茶苗根癌病的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防治茶 树病害不能单纯依靠化学药剂,还须在加强茶园管理、定向 改变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

植保部

中国茶园病原区系 CPathogenic fauna in tea garden of China〕中国茶区中病原种群的组成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的 分区。病原区系包括不同茶区中病原的组成分布,优势种和 特有种。在大叶种茶树种植地区,茶树病原区系与南亚国家 的区系相似,即茶树根腐病菌为其优势种,茶饼病在高海拔 区发生严重。在小叶种茶树种植地区,多种叶部病原如茶白 星病菌、茶炭疽菌、云纹叶枯病菌、轮斑病菌为优势种。茶 树病原区系受生态条件和栽培制度等人为因子影响而有变 化,但不如害虫区系变化明显,其种群组成相对稳

茶树叶部病害〔Leaf diseases of tea plant〕茶树病害 的主要类群。由于茶树的收获部位是新梢,因此,茶树叶病 的危害性比其他作物的叶病更大,尤其是嫩叶病害,一般引 起减产10%?15%,重者达50%以上,且茶叶品质下降。世 界上已记载的茶树叶部病害有50种左右,中国有30余种。 叶病种类:①嫩叶主要病害有:茶饼病,是具有世界性威胁 的病害,在中国西南、华南茶区发生较重;茶白星病是中国 高山茶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茶芽枯病是中国70年代发现的 新病,江南茶区春茶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其他国家尚

植保部

茶饼病CTea blister blight^ 为害茶树嫩叶、茎和果 实的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o属担子菌亚门,外担菌目,外担菌属。无性态尚 未发现。亚洲各产茶国、中国主要产茶地区的高山茶园均有 分布。以西南和华南茶区发生较重。为害新梢。病株嫩叶上 初生淡黄色或淡红色近圆形透明斑,后病斑正面凹陷,背面 突起,形成疱斑,上覆有一层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末,最后粉

植保部

末消失,变成淡褐色枯斑,边缘有一圈灰白色,形似饼状, 病叶可扭曲畸形。嫩茎上病斑灰色,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 枯死。茶果罹病变成僵果。茶饼病直接影响产量,病芽叶制 成干茶,味苦易碎,品质低劣。病斑上白色粉末为病菌有性 态的子实层,由担子和担抱子组 成。担子棍棒状,单胞,无色,大 小为(30?50)微米X (3-6)微 米,顶生3?4个小梗,每个小梗 上顶生一个弛子。担弛子呈肾形 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 (9-16)微米X (3. 5?6)微米。

植保部

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产抱能力茶需群片燎原 强,一个成熟的疱斑在24小时 担抱子(下左)、

植保部

内,可形成约100万个抱子。但抱子寿命短,怕光照,在紫 外光下45分钟、阳光直射下1-1.5小时即致死。在有水膜 或相对湿度大于90%、温度25°C条件下,最适宜弛子萌芽。 致死温度为35°C。以菌丝体在病叶活组织中越冬或越夏。 次年春或秋季,气温在15?20C、相对湿度85%以上时,形 成担抱子,随风传播,落在嫩叶茎上,担弛子在叶片保持水 膜11小时的条件下,从表皮组织或气孔侵入,在细胞间隙 蔓延,潜育期3?18天,形成新病斑,抱子成熟后飞散,不 断进行再侵染。在阴湿、低温、日照少(5天中平均日照少 于

植保部

茶白星病CTea white scabD 为害茶树嫩叶、嫩茎的 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Phyllosticta theae folia Harao属 半知菌亚门,球壳抱目,叶点霉属。世界主要产茶国、中国 各茶区均有发生。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寄主有茶树、油茶、 山茶等植物O嫩叶被侵染后,初生针头状褐色小点,周围有 黄色晕圈,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小型,直径在0.3?2毫 米,边缘有紫褐色隆起线,中央呈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粒点, 后期数个或百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常畸形扭 曲,易脱落,嫩茎上的病斑,与叶片

植保部

茶芽枯病CTea bud blight〕 为害茶树嫩芽叶的真菌 病害。病原真菌学名: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o属半知菌门,球壳抱目,叶点霉属。有性态尚未发现。 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国外未见记载。 发病时,嫩叶尖端或边缘产生黄褐色病斑,后扩大成不规则 形,上生黑褐色细小粒点,以正面居多。病斑边缘不明显, 病叶易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 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状,直接影响产量。严重时,春 茶可减产约30%。病原菌的分生抱子

植保部

茶云纹叶枯病〔Tea brown blight〕 亦称“茶叶枯 病"。为害茶树叶片、枝条和果实的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 名:Guignardia camelliae (Cke. ) Butler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 Spauld et Schrenko 属子囊菌亚门,座 囊菌目,球座菌属;无性态学名:Collec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o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弛目,剌盘抱属。与油茶炭 疽病原相同。分布普遍,各产茶 国、中国各产茶地区均有

植保部

茶叶枯病CTea leaves blight^ 即“茶云纹叶枯病"。 茶炭疽CTea anthracnose^ 为害茶树叶片的真菌病 害。病原真菌学名: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 o 属

植保部 | 茶叶

茶轮斑病CTea grey blight〕 为害茶树叶片和新梢的 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 Steyaert (中国优势种);Pestalotiopsis longiseta Speg.(日 本优势种)。属半知菌亚门,黑盘殉目,盘多毛抱属。有性 态尚未发现。寄主有茶树、山茶、柿树等植物。分布普遍, 世界各产茶园、中国各产茶地区均有发生。发病时成叶和老 叶上的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大型,褐色,有同心轮纹,上生浓 黑色墨汁状小粒点,沿轮纹排列。 嫩叶

植保部

茶网饼病CTea Exobasidium blight〕为害茶树叶片的 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Exobasidium reticulatum Ito et Sawada0属担子菌亚门,外担菌目,外担菌属。无性态尚 未发现。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各产茶 地区的局部茶区。多为害成叶,病斑 大型,占半叶至整叶,暗褐色,病叶变 厚,有时向上反卷,叶背沿叶脉有网状 突起,上生白色粉状物(子实层)。引 起落叶、枝枯,重则可减产50%? 70%。担子呈棍棒状,无色,单胞,顶 生4个小梗,小梗上各生1个担抱子。 担抱子呈倒

植保部

专性寄生菌,已可人工培养。担弛子怕光,生育最适温幅为 19?25°C,抱子形成最适相对湿度为98%?100%。以菌丝 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或越夏。在潮湿条件下形成的担抱子,借 风力传播,侵染叶片,潜育期10?23天,60?70天后形成 抱子,不断进行再侵染。春秋雨季为发病盛期。高山、低洼 荫蔽茶园发生重。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增施钾肥;发 病期前10天左右喷施杀菌剂,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植保部

茶褐色叶斑病CTea brown leaf spot〕 亦称“茶褐色 圆星病”。为害茶树成叶、老叶的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 Cercospora theae (Cav. ) Brede de Haano 属半知菌亚门,丛 梗弛目,尾抱霉属。世界主要产茶国以及中国大部分产茶地 区均有发生。寄主有茶树、山茶。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呈圆 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成紫褐色斑块,病健部交界不明显,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生灰色霉层。菌丝块呈球形或扁球 形。分生抱子梗呈棍棒状,单条,弯曲,基部丛生淡褐色, 顶端色淡。分生抱

植保部

茶褐色圆星病CTea brown leaf spot^l 即“茶褐色叶 斑病"。

植保部

茶煤病CTea sooty mould〕 为害茶树叶、茎的真菌病 害。病原真菌学名:Neocapnodium theae Harao属子囊菌亚 门,座囊菌目,新煤矣(tai)属。茶树上已发现煤病菌11 种。分布于世界各产茶国和中国各茶区。寄主植物已知有 48种。发病时,叶片上产生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煤 色,后扩大遍及全叶以至茎上。呈黑色厚霉层,其上簇生黑 色短毛状物。发生严重时,全株乌黑,影响产量,污染茶叶, 春茶减产20%?70%。分生抱子呈椭圆形或卵形。星状分 生抱子3?4个分叉,分叉上有分隔,

植保部

茶赤叶斑病CTea red leaf spotD 为害茶树成叶、老 叶的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o 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弛目,叶点霉属。有性态尚未发现。印 度、日本以及中国主要产茶地区均有发生。病斑多在叶尖或 叶缘发生,初呈淡褐色,后转赤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大型, 色泽均匀,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 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分生抱子器呈球形,黑色,大小为 (75?107)微米X (67?92)微米,有乳头状突起孔口。器 抱子圆形至宽椭圆形,

植保部

茶黑腐病CTea black rot3 为害茶树枝叶的真菌病 害。分菌核黑腐病和菌索黑腐病两种。菌核黑腐病病原真菌 学名:Corticium invisum Petch o菌索黑腐病病原真菌学名: C. iAeae Bernardo均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伏革菌属。 热带茶区发生普遍。寄主有茶树、大豆、花生、龙眼、水稻、 三叶猪屎豆等,被C.诉质危害的病叶上有成群细小的 斑点愈合成不规则的斑块。在茎上产生极薄的膜,致使嫩梢 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变黑而黏滑oC. theae在叶上产生大达 半片叶以上近似日灼

植保部

茶线腐病CTea thread blight〕 为害茶树枝叶的真菌 病害。有寄生性线腐病和附生性线腐病两种。病原真菌学 名:Marasmius pulcher (Berk, et Br. ) Petch0 属担子菌亚 门,伞菌目,小皮伞菌属。寄生性线腐病病原真菌学名未定。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及中国海南省。寄生性线腐病在茎部 产生白色分枝的菌索,经叶柄至叶背扩展成扇形,并通过叶 痕进入茎内,被害枝叶逐渐枯死,但仍被菌索粘结悬挂在树 上,不易脱落;附生性线腐病在茎上呈薄膜状分布,在叶背 形成菌索,表生性,死

植保部

茶圆赤星病〔Tea bird's eye spot〕为害茶树嫩叶和成 叶的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学名:Cercospora theae (Cav.) Breda de Heano属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尾抱霉属。分 布于世界主要产茶国和中国各茶区。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油 茶。发病时,叶片上产生小型圆形病斑,直径0.5?3.5毫 米,中央凹陷,上生灰色霉层。病斑可扩大至嫩茎和叶柄, 并引起落叶。病原菌见“茶褐色叶斑病以菌丝块在病叶

植保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