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害综合治理Cl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tea plants 即“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植保部

病虫预测预报 CForecasting of pests and diseases〕提 供病虫发生信息和咨询服务的预报。在了解病虫发生规律 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正确判断和估计病虫未来发生 期、发生量、危害程度、扩散分布趋势,及时通报,指导防 治。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预测 方式有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趋势预测。90年代广泛 运用。短期预测是根据前一阶段(虫态、虫期等)病虫发生 情况,推测近期的发生日期。中期预测是依据前一世代或季 节的病虫发生情况,推测下一代或下一季节的病虫发生

植保部

病虫发生期预测〔Emergence period forecasting of pest〕 病虫预测预报内容之一。根据实地调查虫情,参考 历史资料,估计下一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期,包括始见期、盛 期、高峰期和终见期。常用的预测方法有:①历期预测法: 田间调查害虫各虫态的发育进度,如羽化率、孵化率、各龄 幼虫的比例,当其达到16%、50%、84%时,分别为始盛 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根据历史资料,分别向后推加当地相 应世代或相近气温下虫态历期,可推算出以后各虫态的发 生期;②分龄分级预测法:田间调查后对幼虫分龄、

植保部

害虫有效积温法 C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of pest〕根据害虫的有效积温预测病虫发生期的方法。害 虫有效积温即害虫完成其发育阶段所需发育起点温度以上 的温度总和,为一常数(X)。K=N-T0式中,N为发育 历期,丁为发育期平均温度。昆虫的发育是经某一温度阈值 以上开始的,这个阈值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或“最低 有效温度"。据K=N?(T-C),式中C为发育起点温度。 如第一代茶尺媛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3±0. ire,有效 积温为153. 91±3.

植保部

物候期预测CPhenological forecasting^ 凭借自然界 季节性出现的生物现象来预测害虫发生期的方法。一种生 物现象的出现,反映一定节令的到来,同时也会出现另一种 生物现象。不同生物对同一地区气候具有共同适应的一致 性。例如,燕子飞来,桃花盛开。害虫与寄主植物,害虫与 其他物种之间,直接或间接同样存在某些同时出现的生物 现象。对此一经长期观察肯定,即可作为害虫发生期物候预 测的依据。其方法简单,准确易行。就茶树害虫而言,春茶 萌发初展,车前草盛花,正值茶尺蟆第1代幼虫初发;春茶 旺采时,

植保部

玻管预测法 CGlasstube forecasting method〕 用玻管 孵化法预测介壳虫若虫孵化高峰期的方法。若虫开始孵化 时,从田间剪取有代表性的虫枝,插入5支大号玻管中,每 管3?5根,管口用白色脱脂棉塞紧,棉塞应接触虫枝,将 玻管竖放在通风室内的桌上。若虫孵化后会爬到管壁和棉 花塞上,每天定时观察一次,用手持放大镜或解剖镜检查、 记载棉塞和管壁上的总虫数,然后拔出棉塞,取出虫枝,擦 净管壁后再放回虫枝,换上新棉塞,连续观察至虫数达到最 多并出现下降时,虫数最多的一天即为高峰期。室内高峰期

植保部

病虫发生量预测 CQuantitative forecasting of pests and diseases〕病虫预测预报内容之一。即根据病虫发生规律、 生态条件和实地调查,参考历史资料,估计未来病虫的发生 数量与为害程度。掌握病虫的发生基数、发育速率、存活率、 繁殖率和主要环境因素对发生数量的影响,是发生量预测 的基础。常用的预测方法有:①统计模型预测法:根据病虫 基数、繁殖率、生存率及环境因素影响等资料,建立发生量 预测模型,用模型进行预测。②经验指数预测法:主要有温 雨(或温湿)系数预测法,某些病

植保部

③生物气候图预测法:以月(旬)平均温度为横坐标,月(旬) 总降雨量或相对湿度为纵坐标,标出各代害虫发生期月 (旬)平均温度与月(旬)总降雨量的交点,将交点连接成三 角形或不规则的闭合多边形,即成气候图,与历史上多发或 少发年(代别)的生物气候图相比较,估计来年(或代别)的 发生量。此外,还有形态指标预测法等。发生量预测需多年 的资料作统计分析才能预测准确。

植保部

经济闻值CEconomic threshold〕 亦祢“防治阈值”、 “防治指标”。茶树病虫综合治理的指标。害虫种群密度增长 到造成经济为害而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时的种群密度临界 值。也表明此时采取防治措施才可避免种群密度达到经济 为害水平以上。确定该值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涉及 的经济因子主要有产量、价格、防治费用等;生态因子主要 有作物品种、生育期、天敌控制作用、气候条件等。确定经济 阈值的方法主要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①静态法:由产量 曲线和防治费用曲线求得。产量曲线公式为Y=N—C〈bP? — A

植保部

防治阈值〔Control threshold^ 即“经济阈值"。

植保部

防治指标〔Control index〕即“经济阈值"。

植保部 | 指标

茶树品种抗病虫性〔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in tea cultivars}!茶树品种抵抗病虫危害的遗传性。不同茶 树品种对多种病虫害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树在长期 历史进程中与病原、害虫种群进行斗争和自然适应的结果。 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杂交、定向培育等手段加速抗性的稳定 和利用。例如大叶种茶树一般比小叶种茶树易于感染茶饼 病、云纹叶枯病等叶部病害,因此品种间具有明显的抗病性 差异。抗虫性差异亦然。如云南大叶种和广西高脚茶对榔园 蜕和牡蛎蜕具有较强抗性。茶树品种

植保部

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植物对病原物抗性的 一种类型。即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性,而对 另一些小种则缺乏抵抗力。垂直抗性的概念由南非科学家 于1963年提出:凡寄主植物品种的抗病力和病原物小种的 致病力之间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垂直抗性。一般具垂直抗 性的品种表现免疫或高抗,其抗性常不稳定和不持久。在遗 传上是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因病原物的小种不同,一个 高抗品种在此地表现高抗,但在彼地则表现为高感。

植保部

水平抗性CHorizontal resistance〕植物对病原物抗性 的一种类型,与垂直抗性相对应。由南非科学家于1963年 提出:凡寄主植物品种的抗病力和病原物小种的致病力之 间无特异相互作用的称水平抗性。具水平抗性的植物品种 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反应基本一致,因而不易因小种的 变化而在短期内变为感病。因此这种抗性常表现稳定和持 久。在遗传上由多基因控制。育种学家往往致力培育具水平 抗性的植物品种。

植保部

茶树病虫抗药性〔Tea pest and pathogen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J 有害生物对化学农药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 原来对某种杀虫剂、杀蟠剂和杀菌剂敏感的茶树病虫种群 不再能被其原来常用剂量致死的特性。通常当抗药性发展 到一般个体的10倍以上时,称为抗药性个体。抗药性用抗 性系数表示。数字愈大,抗性程度愈强。

植保部

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病原物和害虫(害蟠)种群在多次 接触化学农药后在生理上或行为上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包 括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强,酶的改变、酶量的增加、神经不敏 感性以及农药穿透性的减弱等。中国部分茶区中茶尺蟆对 敌百虫、敌敌畏、菊酯类药产生抗性、小绿叶蝉对乐果产生 抗性,日本茶区中茶神泽叶蟠对三氯杀蟠醇、三氯杀蟠碉产 生抗性;茶叶蓟马对甲蔡威、茶炭疽菌对甲基硫菌灵及苯菌 灵产生抗药性。抗药性是由基因决定和控制的,较难防止。

植保部

采取抗药性检测、监控,科学使用农药,控制用药浓度,合理 轮换用药以及加强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可延缓抗药性的 产生。

植保部

交互抗性CCross resistance^ 亦称“交叉抗性有害 生物对农药抗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某一病虫或草品种对 一些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对化学结构相近似的另一些农药 品种也同样具有抗药性的现象。如对三氯杀蟠表现抗药性 的茶神泽叶蜻,对其他有机氯杀蟠剂(如乙酯杀媾醇)也表 现有交互抗性。因此在农药轮换使用时,应避免选用化学结 构相近似的农药作为轮换品种,以免出现交互抗性。

植保部

交叉抗性〔Cross resistance^ 即“交互抗性

植保部

昆虫性信息素〔Insect sex pheromone〕 昆虫分泌的 外激素。由性成熟雌性昆虫分泌到体外,以吸引同种雄性昆 虫交配的化学物质。不同昆虫种的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不 同,因此具有高度的专化性。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种群在自 然界得以繁衍的重要信息化合物。它在空气中的浓度很低, 每天释放量在10”?10-3微克;但也可起到化学信息联系和 交流的作用。90年代已能采用人工合成的模拟昆虫性信息 素作为田间预测昆虫种群密度和作为迷向防治以干扰昆虫 的性信息联系,达到防治的目的。在茶叶生产中已应用昆虫 天然性

植保部

茶小卷叶蛾性倩息素〔Tea small leaf roller sex pheromone^ 茶小卷叶蛾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已确 定其化学组成包括5种化合物。用人工合成并混合的这5 种组分在田间条件下引诱雄蛾的效果优于活雌蛾。每公顷 设置100?200个诱集器,防治效果优于化学防治。其设置 方便,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无杀伤力,且成本低于化学防 治。

植保部

迷向法CCommunication disruptionJ 在田间释放人 工合成的模拟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以干扰昆虫种内雌雄 个体正常的性信息联系,从而达到防治目的的方法。是应用 化学生态学原理使昆虫种内不能正常交配,而使种群数量 下降的新型防治技术。迷向法所采用的性信息素,其浓度高 于一般用于预测的浓度。当每立方米空气中浓度达20毫克 时,茶小卷叶蛾雌雄个体间即不能寻觅和进行交配,防治效 果优于化学防治法。

植保部

生态平衡CEcological balanced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繁殖与生存势能,在一定环境阻力下,以各种方 式调节保持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同一空间许 多种群通过食物链形成群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群 落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 平衡。在作物一害虫一天敌之间,在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 者的联系中,食物网络愈复杂,群落结构、功能愈明显,种群 数量愈稳定。食物链中某一环节的起伏往往会影响整个系 统的种群平衡。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繁荣,有助于抑 制害虫种群发

植保部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在整个群落或群落的不 同营养阶层中,数量上或功能上占优势的物种。在一个茶树 种植场中,茶树的生产力、生物量、覆盖度上均占优势的物 种,就是群落中第一营养阶层的优势种。在第二级营养阶层 中,茶尺婕常年保持一定数量,有些年份或季节可以暴发成 灾,是茶树的主要害虫,对茶树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可以认 为茶尺蟆是植食者的优势种,或第二营养阶层中的优势种。 寄生于茶尺蟆幼虫体内的茶尺蟆绒茧蜂是茶尺蟆幼虫期的 天敌优势种,或第三营养阶层中的优势种。在评价优势种 时,常用伯杰-派克

植保部

式中:H为优势指数,Nmax为优势种的种群数量,Nt为全部 种的种群数量总和。

植保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