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量率CExposure rateD 亦称“辐射剂量率"、“辐 射级"。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辐射线强度。法定单位 为库/ (千克-秒)或安/千克,非法定单位为伦琴/秒(伦 琴/分、伦琴/时、伦琴/日)换算关系为:1伦琴/秒= 2. 58X10-4库/ (千克-秒)=2.58X10-4安/千克。茶树辐 射育种采用的剂量率与照射方法有关。漫照射的辐射剂量 较轻,突变率较高,常用7射线剂量率为10?30伦琴/日; 急照射对芽的诱变效果较好,常用了射线剂量率为90? 150伦琴/分。

育种部

辐射剂量率CDose rate of radiation^ 即"照射量 率"。

育种部

辐射级CRadiation leveC 即"照射量率"。

育种部

内照射Clnner radiation^ 将放射性同位素置入植株 体内进行辐射。此法易造成污染并提高环境的放射性本底, 需要一定的防护条件,而且被吸收的剂量不易精确测 定,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用作内照射处理的常用元素 有:32p、35s、45Ca、65Zn、60C。和5,Fe等。方法有浸种法:用放 射性同位素溶液浸种子;施入法: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肥 料施入土壤,让植株吸收;涂抹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溶液与 适当的湿润剂配合,涂抹在植株上,通过根外吸收将放射性 同位素引入植株体内;注射法:用注射器将放射性同位

育种部

外照射COuter radiation^ 将辐射源置于育种材料外 部进行照射。常用射线有7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以及a 射线。外照射处理方法简便,剂量可精确控制,且处理后的 材料无放射性物质污染,是最常用的方法。用y射线作外照 射辐射茶树的剂量范围:种子5000?10000伦琴,实生苗 4000?6000伦琴,插穗1000?3000伦琴(1伦琴= 2.58X IO*库/千克)。

育种部

人工诱变CArtificial mutagenesis〕 亦称“人工引 变"。茶树育种方法之一。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种子、植 株及其引起遗传性状发生的变异,以创造新类型,通过选 择、培育、试验,有可能育成新茶树品种。常用的物理因素 有x射线、y射线、中子流、激光、B射线、异常温度等; 化学因素有秋水仙碱、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酯 (DES)等。

育种部

人工引变CArtificial mutagenesis^) 即“人工诱变

育种部

诱变剂CmutagenD 能引起茶树产生高于自发突变频 率的物质。诱变剂只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但不影响突变的 种类,任何诱发突变都可以自发出现。在茶树上应用的诱变 剂有:物理诱变剂,如紫外线、放射线;化学诱变剂,如秋 水仙碱等。诱变剂主要用于茶树育种工作中。90年代发现 多数致癌物质都是诱变剂。

育种部

秋水仙素〔Colchicine〕 亦称“秋水仙碱"。一种生物 碱。分子式C22H2506No最早发现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秋水仙中,故名。淡黄色结晶,熔点157°C,易溶于水、乙 醇和氯仿,溶于乙酰和苯,不溶于石油醵。味苦,有毒,可 供药用。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 色体发育障碍,以致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大量停滞在分裂中 期。育种上利用这一特性使染色体加倍。如用0?2%? 0. 3%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茶树的萌发种子或芽梢,可 获得四倍体;处理单倍体植株,可形成纯合二倍体。

育种部

秋水仙碱CColchicineD 即“秋水仙素"。

育种部

激光育种〔Laser breeding〕 利用激光照射作物,产 生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诱变的机理与效果,类似于辐 射育种。在水稻、小麦、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上应用已 取得初步结果。

育种部

高光效育种 CHigh-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breeding^ 根据生理指标,选择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材料,育出新品种 的方法。一般作物只能利用全年光辐射的1 %?2%,作物 光能利用率的最大理论值为10%?12.38%。高光效品种 能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

育种部

株型育种CPlant-contour breeding〕选择具有合理形 态结构的植株和高光能利用率材料,育出新品种的方法。株 型是指作物各器官的长相和长势。茶树叶片着生角度愈小, 其有效光合作用愈强,高光效茶树株型结构是:树姿半开 张,上层叶片着生角度较小,下层叶片逐呈水平展开,叶面 积指数3?4。

育种部

引种〔Introduction of variety〕 把外地品种或种质资 源引入本地,进行鉴定、繁殖、利用或保存的育种方法。引 种可以丰富引种地区的品种或资源种类。不同生态型的茶 树品种,对气候、土壤都有一定的要求,生态条件相似的地 区间引种易成功。引种时需避免病菌、害虫、杂草带入。

育种部

驯化CAcclimationJ 把野生植物或异地品种培育成 栽培植物或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的途径。根据驯化的难 易程度,分自然驯化和风土驯化。自然驯化指野生植物或品 种引入新地区后,不发生性状变异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而正常生长发育,如原产福建的“福鼎大白茶"引种到浙江 后,遗传性状未发生变异,生长发育正常;风土驯化亦称气 候驯化,指野生植物或品种引种到与原产地明显不同的环 境中,性状发生变异,被迫逐步适应,如云南“凤庆大叶 茶''引种到浙南茶区后,株型变得紧凑,叶片变小,芽重变 轻,抗寒性增强。用种子或

育种部

南茶北引〔Tea introduct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s 将原产南方的茶树向北方引种。“南”与“北”是 相对而言的。茶树在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日照短的南方气 候条件下形成许多遗传特性,如乔木或小乔木树型、叶大质 薄、芽壮毫多、生长期长、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高、喜温等, 向北引种后,常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增厚、新梢茶多 酚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耐寒力增强等特性。北引应 选择耐寒力强的品种,并逐步迁移。70年代山东“南茶北 引"的成功,使中国植茶区域的纬度向北

育种部

北茶南迁 CTea introduction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将原生长在北部的茶树向南方引种。北部茶区的 茶树长期生长在积温小、雨量少、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 下,形成了典型灌木树型、叶小质厚、生长期短、耐寒力强、 氨基酸含量高等特性。南迁后,依旧保持灌木型茶树特征, 但全年生长期延长,茶多酚含量增加,开花结实增多。中国 “鸠坑茶"种在60年代引种到非洲几内亚等国是北茶南迁 的典例。

育种部

品种〔Variety〕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相对 一致的栽培植物群体。茶树品种按其来源、繁殖方式和适制 茶类,分地方品种、群体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有性 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以及红茶、绿茶、乌龙茶品种等。按发 芽迟早分特早生种、早生种、中生种和晚生种。按审定部门 分国家级品种和省级品种。

育种部

品种命名CNaming of variety〕 对农家品种或选育品 种赋于名称。茶树品种命名尚无统一规定。命名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按地名命名,如鸠坑种(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 乡)、十里香(产于云南省昆明市金马乡十里铺)等;按形 象比喻命名,如奇曲(枝条弯曲成“S”形)、佛手(叶形如 手掌)等;按叶片大小命名,如劫库大叶茶、瓜子金等;按 发芽早晚命名,如吴山清明茶、不知春等;按芽叶色泽命名, 如尖波黄、安吉白茶等;按芽叶茸毛命名,如福鼎大毫茶、 凌云白毛茶等;按茶味命名,如安远苦茶、江华甜茶等;按 生育特

育种部

有性系品种CSexual variety^ 亦称“有性繁殖系品 种"。世代用种子繁衍的品种。植株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繁 殖简便,故多数农家品种均属此类。由于有性后代易发生性 状分离而导致茶树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多样性,对茶园 管理和鲜叶采收不利。因此,除自然条件差的局部地区外, 已不提倡用有性系品种繁殖。需有性繁殖时要采取以下措 施:选择植株纯度相对较高的茶园留种;选择优良植株混合 采种;在苗圃进行单株择优汰劣。

育种部

有性繁殖系品种〔Sexual propagating variety〕 即 “有性系品种

育种部

地方品种CLocal variety^ 亦称“农家品种"、“传统 品种"、“地区性品种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长期 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品种。对当地自然或栽培环境具有 较好的适应性。除一些无性系品种外,一般多为较混杂的群 体,如发芽期、芽叶色泽和叶形均有多种变异,是系统育种 的原始材料。“地区性品种"还指限于局部地区栽培的品种9 如乌龙茶品种等。

育种部

农家品种CFarmholding variety^ 即"地方品种”。 传统品种CTraditional variety〕 即"地方品种 地区性品种〔District variety^ 即“地方品种”。

育种部

群体品种CJatD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自行繁衍的 一群同种个体。因经长期的自然选择,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和适应性,但个体间性状差异大,在同一群体内常包括若干 个不同的类型,如龙井群体种,芽叶色泽有绿、黄绿和紫色; 发芽期有早、中、晚;叶形有长叶、圆叶、普通和瓜子形。 群体品种中的一些优良单株是系统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 如高产、优质、早生绿茶良种“龙井43号”就是从龙井群 体中选育而成的。

育种部

栽培品种CCulturai variety〕 生产上栽种的品种。它 可以是地方品种、育成品种或引进品种。按繁殖方式可分为 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屈种。有性系品种采用种子繁殖。无性 系品种采用抒插、压亥、分株等方法繁殖。

育种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