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茶担CTea supplier for tour〕士大夫出游时为方 便品饮香茗而携带的茶担。明代许次纾《茶疏-出游》:“士 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 豪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 同行异室:茶罂一、注二、佻一、小瓯四、洗一、瓷合一、 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香囊七筋以 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许次纾设计的这 副茶担,不仅点茶所需的器具一应俱全,还有半挑水,成为 游动的茶肆,可在出游时随处升炉烹茶。

茶俗部

茶粥(2) ? CPorridge-shaped concentrated tea〕亦称“茗粥"。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 薄膜而称之为“茶粥气唐代储光羲《吃茗粥作》诗:“淹留 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 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北 堂书钞》卷一百四十四引近代傅咸《司隶校尉教》:“闻南市 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 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宋代苏轼《绝句》之二: “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绶汲清泉。"清代

茶俗部

茗粥 CPorridge-shaped concentrated tea〕 即"茶粥 (2)” ?。

茶俗部

茗糜CTea porridgej 茶粥。唐代王维《赠吴官》诗: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参见“茶粥(2)”。

茶俗部

北京茶俗 CTea drinking custom in Beijing〕 区域饮 茶习俗。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由于朝廷提倡,饮茶 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用更为突出。北京茶俗,特色有三:一 是民间饮茶“京味"印记浓厚。市民爱喝“茉莉花茶"、“香 片”、“高碎",即使饮龙井,亦喜加香花。家居饮茶,市间 茶棚,碗不厌其大,水要全沸有声,颇具豪爽之气。二是茶 馆文化集各地大成,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 和深邃为重要特点。茶馆普及京城内外,有大茶馆、清茶馆、 书茶馆、二荤铺、棋茶馆、野茶馆等,还有流动

茶俗部

浙江茶俗 CTea drinking custom in Zhejiang〕 区域饮 茶习俗。唐宋时代,浙江淳安等地盛产茶叶,民间饮茶已相 当普遍。但不同地区、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饮茶方法迥异。 大部分农村在农忙季节,多用四耳陶瓷钵,放入一大把茶 叶,以开水冲泡,劳动休息时以大碗喝茶,解渴却乏。一般 家居用茶瓷壶,抓一把茶叶,开水沏泡,取几只茶盅,倒茶 饮用,壶内可续水数次。贵客临门则要用茶盏专门沏茶,酷 似四川的盖碗茶。大部分山区,家家户户有地火塘,火塘上 方悬挂一把铜壶,随时可以烧水泡茶,吊铜壶的铁索上

茶俗部

广东茶俗 CTea drinking custom in Guangdong] 区域 饮茶习俗。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地区百姓嗜茶。广州人 均茶叶消费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除家庭饮茶外,还时尚 茶楼饮茶。按饮茶时间可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供应场 所普遍,茶楼、酒家、简易饭店、餐馆以至露天饮食摊均有 供应。大小茶楼是茶叶消费的主要渠道。而潮州、汕头一带 则以家庭消费为主。

茶俗部

黑龙江茶俗 CTea drinking custom in Heilongjiang^) 区域饮茶习俗。黑龙江地处中国最北端,气候寒冷,饮食以 肉类居多。因茶叶能涤肥腻,故成为黑龙江地区汉蒙民众待 客及日常必需的饮品。1932年,万禧麟、张佰英的《黑龙 江志稿》,对当地茶俗有详细记载:“土人熬饮黑茶(指红 茶),间入奶油、炒米以当饭。黑茶,国语喀喇钗也。茶叶 来自奉天,一包谓之一封,又称一个。性不寒能涤肥腻,塞 外争重之。亦有渝番片(花茶)、大叶(粗老茶)等茶,啜 以盖碗者,满洲汉军数家外,晋商多如此。茶

茶俗部

龙井茶,虎跑水(1) CLongjing tea and Hupao spring waters 杭州饮茶民俗。“龙井茶,虎跑水”为杭州“双 绝",虎跑泉水中的钾、钠、钙、镁含量比普通自来水要低 得多,水质硬度小而透明,泡茶滋味甜润。西湖龙井茶,以 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遐迩,用清洌甘厚泉 水冲泡,才显茶之本色。如果使用玻璃茶具冲泡,杯中茶叶 徐徐舒展,上下浮动,还是一种视觉享受。茶汤清澈,茶香 四溢,名茶名泉相得益彰。

宜兴三绝CThree uniques in YixingD 地方物产。宜 兴古称“阳羡"、"义兴",为中国古代著名茶区,所产紫笋 茶、紫砂壶和金沙泉水称为“宜兴三绝"。唐代卢仝《走笔 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中的“阳羡茶",即“阳羡紫笋唐肃宗年间起列为贡茶。 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形质优异,用其泡茶不夺香、不走 味。宋代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喜其紫瓯吟且酌,羡 君潇洒有余清。"金沙泉水是紫笋茶入贡后不久指定的陪贡 用水。水质清澈纯净,用以沏茶,可收“精茗蕴香,借水而 发

茶俗部 | 宜兴

茶人之村〔Teamen village^特指浙江德清县上杨、下 杨、新兴、三合四个村。该地共有人家七百余户,男女老少 嗜茶成瘾,“每日三饭六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茶叶近3公 斤,为全国茶叶人均消费量的10倍,被称为“茶人之村气 村人饮茶时把茶汁和茶渣一块吃下,谓之“吃茶泡茶还 配入芝麻、橙子皮、烘青豆、豆瓣、笋干、丁香萝卜、豆腐 干、老姜、薯干等,常有咸味,又称咸茶。一般连续冲水三 次,每人一碗。

茶俗部 | 茶人

茶寿CTea means longliveD 喻活到一百零八岁者。多 用于祝贺长者高寿。冯友兰(1895?1990)《三松堂全集》 (一):“谓一百零八岁生日为茶寿。以茶字象非加八十八 也。"

茶俗部

茶饮源流 CDevelopment in tea drinking〕 茶成为日 常饮料的年代,学界有“西周初年"说,“西汉"说,“三 国"说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 茗饮之事。"指出秦吞并巴、蜀以后,茶饮传播开来。此说 为多数学者接受。但巴、蜀地区饮茶起自何时,茶界尚无定 论。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 周公。"遂有“史前"说。据东晋常玻《华阳国志》:“武王 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 皆纳贡之。”遂有“西周"说。据明代杨慎《

茶俗部

客来敬茶CServe guest a cup of teaj 传统茶礼。"以 茶待客"的习俗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吴兴太守陆 纳待客,“所设唯茶果而已"(《晋中兴书》)。司徒长史王漾 好饮茶,并以茶待客。唐宋时期,客来敬茶已成普遍习俗。 宋代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此俗遍天 下。”至今亦然。

茶俗部

屈指代跪 CCrook the finger instead of kneel〕 亦称 “谢茶礼”。广东茶俗。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要用手指在 茶几上轻敲几下表示感谢。如果客人是独自一人,就用中指 敲;如果夫妇同去做客,要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敲;如全家老 少都去做客,其中长者就应该用五个手指同敲。现虽有人遵 守此俗,但一般已不拘泥于此礼。相传,此俗始于清代乾隆 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至广州一茶馆,乾隆帝兴起,忘了 身份,抓起茶壶就给臣僚斟茶。按皇朝礼仪,皇上赐物,臣 僚必须下跪接受,乾隆帝的突然行动,使臣属不

茶俗部

谢茶礼 CCeremony for thanking the tea-serving〕 即 “屈指代跪"。

茶俗部

壶 口对客 CAvoidance of teapot mouthD 茶礼禁忌。 《礼记-少仪》:“尊壶者,面其鼻。"此为敬客之意。鼻者, 柄也。壶口与壶柄前后相对,如以柄向客,则示以客为尊; 反之,如以口向客,则示以客为卑。故不能以壶口对客。此 礼相沿成俗。

茶俗部

端茶送客CServe tea to see a guest out〕 旧时官场陋 俗。主人端起茶杯就是送客,盛行于清代。官场往来,尤其 是上司召见属下,大官接见小官,或一言不合,话不投机, 或正事已毕,小官还无告辞之意,大官便双手端起茶杯,堂 下侍从见状立即齐呼“送客”,客人不得不起身告辞。“端 茶"实为下逐客令。此习曾蔓延至士绅家,清代以后逐渐消 除。

茶俗部

撤茶CTea withdrawing〕 典故。朱国桢《涌幢小 品》卷十三:“王斑,昌邑人。洪武初,以儒士历宁波知府。 堂馔用鱼肉,命埋之,号埋羹太守。有给事来谒,具茶,给 事为客居间,公大呼撤茶,给事惭而退,又号撤茶太守。"后 因以“撤茶"表示逐客。

茶俗部

吃茶去CGo for tea drinking〕 ?禅林法语。参见 “茶禅一味气?惯用语。客来敬茶为中国待客传统。“吃茶 去"是中国人以茶待客,用茶联谊的习惯用语,也是约友上 茶馆、吃早茶的惯用语。

茶俗部

以茶当酒 CTea drinking instead of wineD 以喝茶代 替喝酒。首见于魏晋之际。《三国志-韦曜传》载,吴主孙 皓每飨宴,以七升为限。韦曜素饮酒不过二升,遂密赐茶舜 以当酒。参见“孙皓后逐渐蔚成风气,宋代杜耒《寒 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茶俗部

婚泉烹茗 CPresent spring water to brew tea〕 茶事礼 俗。宋代曾畿诗:“锡谷寒泉双玉瓶,故人捐惠意非轻。疾 风骤雨汤作声,淡月疏星茗事成。"又陆游取中泠水寄曾文 清公诗曰:“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古人互相 赠泉品茶,借以寄托友情。

茶俗部

白族三道茶 CThree courses tea in Bai nationalityL)

茶俗部

民俗茶饮。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居住地区,起源于公元8世 纪南诏时期。“三道茶”为主人依次向宾客敬献苦茶、甜茶、 回味茶三种,既清凉解暑、滋阴润肺,又陶情养性,寄寓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第一道苦茶,采用大 理产感通茶,用特制陶罐烘烤冲沏,茶味以浓猷为佳。第二 道甜茶,以下关沱茶、朵美红糖、邓川乳扇、漾漏核桃为主 料配制,其味香甜适口。第三道回味茶,以苍山雪绿茶、冬 蜂蜜、椒、姜、桂皮等为主料泡制而成,生津回味,润人肺 腑。品尝“三道茶",伴以白族民间的诗、歌、乐、舞,烘 托艺术气氛,为白族待客交

茶俗部

昆明九道茶〔Tea drinking with nine steps in Kun- mingD 亦称“迎客茶"。饮茶礼仪。云南昆明书香门第接 待宾客的饮茶习俗。分为品茶、净具、投茶、冲泡、论茶、 匀茶、斟茶、敬茶、饮茶九道程序。一般有较高文化素养的 家庭,室内布置典雅,栽四季鲜花,挂名人字画,登堂入室, 清雅舒适。待客坐定,主人取珍藏名茶置于桌几,如南糯白 毫、苍山雪绿等,请客人任选一种,主人即用温水冲洗茶壶 和茶杯,清洁茶具,随后将茶叶投入紫砂壶内,按每人3? 4克计算用量,再注入半壶初沸泉水,盖好,

茶俗部 | 昆明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